下北澤「新台北」—專業台料老店,簡直就是台灣!
by 探員m · Published · Updated

究竟Tabelog上高人氣的台灣餐廳是不是正港台灣味呢?
雖然東京的台灣料理風潮是在最近幾年才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,這家下北澤的「新台北」卻已經是開業超過30年的老店了。在Tabelog上的分數將近3.7,以台灣料理來說算是評價相當高的人氣餐廳。
在日本住了多久就踩過多少「日本人覺得很好吃的台灣料理雷」。
一般日本人心目中的台灣料理,你各位在家鄉可能都沒吃過。無非就是勾芡不用錢的熱炒,或是在菜單裡放一道皮蛋豆腐,就能說自己賣的是台灣料理。我們當然能夠理解,要賺日本人的錢還是得賣些麻婆豆腐、很勾芡的乾燒蝦仁、炒豆苗、煎餃等日本中華菜色,但除了這些以外沒有一些真正台灣菜色的,絕對都是假台灣餐廳。
特別是Tabelog上評論的所謂老饕,都是超標準的日本人舌頭,所以在這平台上得到高分的,大概都不會是正港的台灣味吧。一邊這樣想著,一邊走進了很有古早味的店面。儘管正值新冠疫情期間,店裡依然是座無虛席,而且大部分都是日本人,這是以往去台灣餐廳不曾見到的光景。

親民的價格,正港的台灣菜色。
一打開菜單,就被這個價位給嚇到,這個擔仔麵和擔仔米粉的價格跟台灣差不多吧!據說30多年前創業當時就是150日圓,從來沒漲價過!對最愛飯後吃澱粉的日本人來說,這一頁可能要先跳過,不過我們台灣人的視角,澱粉放在第一頁完全是正解。
後面還有很多很多熱炒及涼拌菜色,價格都相當親民,加上每一道份量不是很大,能點很多不同菜色嚐鮮,吃到撐外加飲料,一個人也差不多只要2500日幣。一樣菜大致是2-4人份,如果臨時找不到朋友的話,1個人來吃也能駕馭。

吃過的人都說讚,不知道肉燥有沒有單賣。
每次看到這張「肉燥豆芽」的照片就忍不住口水直流,這裡的肉燥絕對勝過不少台灣當地小吃店。豬肉採用的是比絞肉稍大的瘦肉,不乾柴也不油膩,紅蔥頭帶來的香氣噴鼻,甜度鹹度都剛剛好,好想買回家配飯。在擔仔麵和米粉中也加了同樣的佐料,但唯有這道菜有爆量肉燥,一試成主顧,每來必點。
涼拌菜的水準也很高,令人印象深刻。
我們點過「香腸」及「富貴耳」(豬耳朵,¥605),甚至比在台灣小吃店隨便點的更美味。這裡的香腸為防口臭搭配蔥片食用,本來並不對它抱有太多期待,但它的甜美多汁引起了我的注意,據說是老闆自慢的料理之一,不是用冷凍食品而是新鮮的香腸喔!
「富貴耳」跟平常在台灣吃到的滷豬耳不太一樣,並沒有漂亮的糖色,切得相當細,與黃瓜絲、蔥絲、香油等拌在一起,爽脆的口感讓人停不住筷子,很適合下酒。
超台擔仔麵與魚丸湯。
我覺得不需要去說明這碗「擔仔麵」是什麼味道,因為就跟在台灣吃到的台南擔仔麵別無二致。「魚丸湯」還特別加了芹菜末,這是在日本的中華系料理中非常少見的,儘管那魚丸有點過軟,我還是覺得十分難得。
台灣熱炒店的精髓—蔥爆牛肉、沙茶羊肉。
回想起在台灣熱炒店扒飯(酒量很差真不好意思)的時候,都不忘要點這兩道配飯,這裡竟然也有。味道是毫無違和感的熱炒店風味,而且真材實料,肉片看得見,不用在蔥花堆中挖寶,我感到十分滿意。
吃台灣菜怎能遺忘海鮮?經典台菜、夜市小吃與家常美味。
在海鮮料理中,我覺得「蔭豉魚」最有特色,在台灣比較常見到用蒸魚來做,但這家店主打快速出餐,因此比較像是「蔭豉鮮蚵」的糖醋魚版本,也是非常美味。
在日本吃「蚵仔煎」總是遇到蚵仔太大的非戰之罪,但醬的味道應該沒有跟台灣差太遠。
「小卷炒芹菜」算中規中矩,食材新鮮又實在。不過「宮保魷魚」沒有所謂的宮保元素(沒有花生至少也要腰果?),只能算是(小)辣炒魷魚。
有一點創意的台菜。
「台北排骨」其實很接近台灣桌菜常見的「橙汁排骨」,酸酸甜甜的醬汁包裹著炸過的排骨肉,印象中店員說醬汁是用鳳梨打的。雖然不太清楚為何取名為「台北排骨」,難道是其他縣市比較少看到這道菜嗎?
「香酥蝦捲」是腐皮包裹扎實的碎蝦仁、洋蔥末等材料,大家一邊吃一邊說道,「台灣的蝦捲沒這麼多蝦吧!有點像月亮蝦餅的厚實版!」其實台灣常見的蝦捲使用較多魚漿,不過我覺得兩種都很好吃。
有些緣分可能是用香菜連結的。
大火快炒的青江菜十分美味,沒有日本中華料理常見的多餘勾芡。
我和朋友去過兩次,每次都是滿座,但都沒遇過其他台灣客人,大多是日本人和少數中國人。操著流利台語的老闆可能覺得跟我們有緣,還送了一盤香菜給我們配著吃。
其實「新台北」在東京台灣人圈知名度不算高。
我們滯日台灣人之間經常流傳哪裡開了新的台灣料理,哪家可以吃到某某料理,哪家好吃等資訊,但除了住在下北澤的朋友以外,沒人提過這家開了30幾年的「新台北」。我非常好奇為什麼這麼美味且毫無違和感的台灣料理,沒有在台灣人間造成話題呢?
我想可能是因為大家都被日本人喜歡的台灣料理雷怕了吧。
- 新台北 下北沢本店
- 東京都世田谷区北沢2-6-5 ルイビル 1F
- Tabelog